湖南法治報訊(通訊員 朱可萱)為切實強化青少年群體自我保護意識、普及禁毒知識,提升反詐能力,筑牢校園安全防線,10月20日,寧遠縣第一中學特邀縣人民法院黨組成員、政治部主任奉青云,刑事庭法官馮梅蘭一行走進校園,開展“利劍護蕾”“禁毒”“反電詐”主題法治宣傳活動。

活動伊始,宣講圍繞“利劍護蕾”與禁毒兩大主題依次展開。馮梅蘭結合真實案例向同學們講解防性侵知識,強調自我保護意識的重要性,提醒大家警惕潛在危險信號,若遭遇侵害需第一時間向家長、老師求助,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;在禁毒宣講環(huán)節(jié)中,她通過列舉毒品種類、解析毒品偽裝形式,深入講解了毒品對個人、家庭及社會的嚴重危害,讓同學們深刻認識到毒品的可怕性,并引導大家樹立“遠離毒品、珍愛生命”的意識,堅決抵制各類不良誘惑。

針對校園防詐騙主題,馮梅蘭以“三個不同神秘來電”為切入點,迅速引發(fā)同學們的思考與互動:“面對陌生來電是直接相信對方,還是先核實來電信息的真實性?”她強調,面對陌生來電、未知鏈接時,“不輕易相信、不盲目行動” 是守護自身財產安全的第一道防線。

隨后,馮梅蘭聚焦社交詐騙、電信詐騙、新型AI詐騙及針對未成年人的專項詐騙四大常見類型,逐一拆解各類騙局的套路與陷阱,并結合真實案例指出,不法分子常利用未成年人社會經驗不足、消費需求旺盛的特點,設置“先繳費后失聯”等騙局,助力同學們認清各類詐騙的本質,提升辨別能力。
“如果被騙該怎么辦?”馮梅蘭明確給出操作指引:第一步是留存證據,應完整保存聊天記錄、轉賬憑證、詐騙短信或鏈接等關鍵材料;第二步是及時止損,發(fā)現被騙后第一時間聯系銀行凍結賬戶,避免后續(xù)資金被轉移;第三步是盡快報案,向公安機關詳細說明被騙經過,同時如實向學校、家長反饋情況,切勿因害怕批評而隱瞞,以免錯失追贓挽損的最佳時機。
在剖析學生易受騙原因時,馮梅蘭結合青少年心理特點與認知短板,精準總結出四大核心因素:信息獲取不對稱、易被情緒操控、缺乏主動核實意識、反詐知識更新滯后。最后,圍繞“如何構建個人反詐防御體系”這一關鍵問題,她提出多維度防御策略:核心原則上,需堅持“不輕信陌生信息、不透露個人隱私、不向陌生賬戶轉賬”,牢記“多核實”;技術防護層面,建議同學們安裝“國家反詐中心 APP”并開啟預警功能,定期對手機、電腦進行安全檢測,為微信、支付寶等高價值賬戶啟用“指紋/人臉識別+動態(tài)口令”雙重認證;個人信息防護環(huán)節(jié),提醒大家嚴格保護個人隱私信息,不在社交媒體上過度暴露個人生活細節(jié),為各類賬號設置復雜密碼并定期更換;“緊急核實通道”搭建上,建議與家人約定專屬安全暗號,設立緊急聯系人,在手機端組建“防騙互助群”,遇到可疑情況時相互提醒、共同核實,形成防護合力。
此次校園宣講活動,不僅讓同學們深刻認識到性侵害、毒品及詐騙的危害性,更有效提升了其法律意識與自我保護能力。通過生動的案例講解和互動交流,同學們紛紛表示“收獲滿滿”,今后將更加警惕詐騙陷阱與毒品誘惑,若遭遇不法侵害,將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。學校對法院工作人員的辛勤付出致以衷心感謝,并鄭重表示,將持續(xù)加強法治教育工作,把防性侵教育、禁毒教育、反詐教育融入日常教學體系,為學生健康成長營造安全、健康、法治的校園環(huán)境。
責編:左爽
一審:楊友林
二審:伏志勇
三審:萬朝暉
來源:湖南法治報









